每天跟我学习《伤寒论》第214条丨此一条,乃示人以临证之活法与决断之先后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2:30 点击次数:73
《伤寒论》第214条
原文:阳明病,谵语,发潮热,脉滑而疾者,小承气汤主之。
因与承气汤一升,腹中转气者,更服一升。
若不转气者,勿更与之;
明日又不大便,脉反微涩者,里虚也,为难治,不可更与承气汤也。 一、经典注家集萃 1.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阳明病,谵语发潮热,若脉沉实者,为内实,可与大承气汤。
今脉滑而疾,是热未结实,犹有虚象,故与小承气汤和之。
服汤后,若腹中转矢气者,是肠中有燥屎,药力推动,气行而屎未下也,可更服一升以攻之。
若不转矢气,是胃中无燥屎,不可再服。
若次日仍不大便,脉反见微涩,此为气血俱虚,正虚邪实,攻补两难,故曰难治,切不可再与承气汤。
2. 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:此条示人用承气汤之权宜法。
谵语潮热,阳明腑实证具,然脉滑而疾,非沉实之脉,是热虽盛而结未坚,故不敢遽投大承气,而以小承气汤主之。
且服法更有妙意:先与一升,以作探试。
服后转矢气,是燥屎蕴结,气机得药力而转动,可更服一升以尽病。
若不转矢气,是胃无实积,或为湿郁,或属虚证,故不可更与。
若至明日,其证不除,脉反见微涩,则非实热之滑疾,乃气血亏损之兆,是为里虚,正气不能胜邪,故曰难治,承气汤断不可再用矣。
3. 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:谵语潮热,阳明胃实之征也。脉当沉实,今反滑而疾,则非大实之脉,未可峻攻,故以小承气汤主之。
然犹恐其不实,故不令尽剂,先与一升,以观其效。
转气者,便硬气滞,得药而通,通则气下趋,故更服以攻其实。
若不转气,则非有结滞,或病不在胃,故不可更与。
设明日仍不大便,而脉反微涩,则知其非实热,乃津液消亡、气血俱虚之候,邪气未去而正气已衰,攻之则正不支,补之则邪益固,故曰难治,不可更与承气汤,明其治当别图也。
4. 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:谵语潮热,胃家之实也,脉滑而疾,是阳有余而阴不足,燥屎未至坚结,故宜小承气汤泻其郁热。
先服一升,观其动静。转气者,肠滞而气阻,得药力而通行,可知有燥屎,更服一升以下之。
不转气者,无燥屎阻塞,不可更服。
若明日又不大便,脉反微涩,此阳气虚而阴血枯,里气虚惫,邪实正虚,故为难治,不可更与承气汤,重伤其正。
5. 刘渡舟《伤寒论讲稿》:这条内容非常精彩,讲的是用承气汤的“投石问路”法。
病人有谵语、潮热,看起来是阳明腑实证,但脉不是沉实有力的,而是“滑而疾”(流利快速但轻浅),这说明热虽盛但实邪结聚还不坚固,可能是大便初硬后溏,所以不敢用大承气汤,先用小承气汤。
而且不能全量吃,先给一升(约200ml)试试。吃了以后,如果肚子里转矢气(放屁),这说明肠道确实有燥屎堵着,气不通,现在药力推动,气先通了,可以再吃一升来攻下。
如果吃了不转矢气,这说明没有燥屎,可能是虚证,就千万别再给了。
如果到了第二天,还是不大便,脉象反而变成了微涩(细弱无力不流畅),这是气血两虚的表现,正气已经虚了,邪气还没去,这就成了“坏病”,很难治了,承气汤之类的攻下药绝对不能再用了。 二、多维深度解析 1. 六经辨证思维解
辨证要点:“谵语、发潮热”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表现。
但“脉滑而疾”是其关键变局。
此脉象提示里热虽盛,但实邪结聚未坚,可能伴有津液不足(疾数),故不宜用大承气汤峻下,而宜用小承气汤通便导滞,清热和胃。
试探之法:“因与承气汤一升”是仲景设立的诊断性治疗方法。 腹中转气(转矢气):阳性反应。表明肠道有燥屎阻滞,气机不通。
得小承气汤之力,气先行而屎未下。
此证实也,故“更服一升”以攻下。
不转气:阴性反应。
表明肠道无实邪堵塞。
其不大便乃因气虚传导无力或湿郁,绝非燥结。
故“勿更与之”,防止误下伤正。
预后判断:“明日又不大便,脉反微涩者”。
此乃误治或病情自身发展之坏证。
脉由“滑疾”变为“微涩”,是气血津液大虚之象。
此时邪气(不大便)未去,而正气已衰,攻补两难,故曰“里虚也,为难治”。
治疗绝对禁忌攻下,当考虑温养气血,润下通便或扶正攻下之法。 2. 圆运动一气周流解
“脉滑而疾”表明圆运动中能量(热邪)充足且活跃,但“滑”而非“实”,提示其物质基础(阴液、糟粕)尚未完全凝结成坚硬的障碍物。
谵语潮热指向能量壅盛(热邪),脉滑而疾指向热盛而结未坚,两者共同说明中轴壅滞程度较轻,因此先予小承气汤一升试探。
服用后观察反应:
若转矢气,说明证实有形实邪阻滞气机,需更服一升疏通中轴;若不转矢气,说明证实无形热郁或虚性停滞,不可再攻,防止损伤中轴动力。
之后等待观察,若次日仍不大便且脉变微涩,表明中轴动力(阳气)与物质基础(阴血)大虚,圆运动动力匮乏难以自行运转,此为“难治”之证。
关键点:此条揭示了圆运动的两种停滞状态:
一是“实滞”(转气),需外力疏通;
二是“虚滞”或“热郁”(不转气),需调节自身功能。
而“脉微涩”则标志着整个系统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都已严重匮乏。
3. “脉滑而疾”之辨:特别警惕此种脉象,认为这可能是真寒假热、虚阳外越的“格阳证”表现(虽少见,但存在),其“谵语”可能是“郑声”,必兼见下肢厥冷、尿清等阴象,万不可误用寒下。
“不转气”之治:若确认为虚性便秘,会立即转方,投以温脾汤(附子、大黄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)或补中益气汤加肉苁蓉、白术,温阳益气以通便,而非等待。
“脉微涩”之救逆:此证已属危候,李可老会主张大剂扶元固本,如用附子理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,大力温中健脾、益气养血,待正气稍复,再以济川煎等润下之品缓通大便,绝对禁忌承气辈。 4. 中医底层逻辑贯通
脉症合参:此条是“舍脉从症”与“舍症从脉”灵活结合的典范。
初见时,症似可下,但因脉非典型而慎下;后脉变微涩,则完全依据脉象否定攻法。
诊断性治疗:再次体现了仲景“试探法”的智慧,以药测证,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准确的诊断信息,是临床谨慎负责的体现。
治病求本:“本”即人体的正气。
当出现“里虚”时,一切治疗必须围绕恢复正气这个根本,任何伤正的治疗都是错误的。 三、临床体悟
现代临床意义: 1. 急腹症鉴别:此法可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与麻痹性肠梗阻的鉴别。
前者可能“转气”,后者多“不转气”,治疗策略截然不同。
2. 老年性便秘:老年人多有气虚阴亏,其便秘多属“不转气”之虚证,或见“脉微涩”,治当滋补润下,慎用承气。
3. 重症监护:ICU患者常见胃肠功能衰竭(不转气)、营养不良(脉微涩),此条指导意义极大,绝不能见便秘即通便。 对于“脉反微涩”之“难治”证,创“阴阳两救汤”,以大量附子、红参、干姜救阳,以熟地、当归、山茱萸、阿胶救阴,佐以少量升麻、枳壳调畅气机,力求在扶助根本的前提下,缓缓图治。 仲景心传:此一条,乃示人以临证之活法与决断之先后。
“脉滑而疾”是疑窦,故以“一升”汤药为问路之石;“转气”与“不转气”是应答,据此而决“更服”与“勿更”。
及至“脉反微涩”,则是病机败露之最终答案——里虚难治。
此乃层层递进、步步为营之诊断心法。医者于此,须知“滑疾”之脉可变“微涩”,“实证”之候可转“虚羸”。
切不可抱守初见,更不可孟浪攻伐。能于动态变化中握其病机者,方为苍生大医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上译经典法国喜剧电影《糊涂警官》
- 下一篇:没有了